建言┃夯实“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民心基础——施乾平董事长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1日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我认为应更加注重民心相通在“五通”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夯实“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民心基础。
施乾平 中国侨联常委、北京市创新创业联盟副理事长
第一,民心相通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也是终极目标
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一带一路”工作格局中,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需要面对政治、经济问题,也要应对文化隔阂、文明冲突带来的问题,所以民心相通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起点,又是终点。首先,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相对其他四通来说,民心相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深耕厚植。民心通得好,有利于其他四通的发展,就会“以心相交方成其远”;民心通得不好,则必然导致猜忌甚至对抗,就会“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干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其次,民心相通与其他四通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民心相通为基础,首先要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才能够共谋发展。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整体建设推动,民心相通的内涵也不断丰富,逐渐向更高层次迈进,成为检验相关合作最终成效的一个标杆。因此,民心相通以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渗透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方面面,伴随“一带一路”全过程,对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专门研究。
第二,民心相通需要多方协力、形成合力、久久为功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民心相通工作也在中外长期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但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进行总结提炼、概括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
民心相通工作对象多元,需要寻求更多共同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民心相通就是寻求一致性、培育共同点的过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各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各不相同。除培育共同的利益诉求外,还需要挖掘其他的共同点,可以是相似的历史传统、相近的生活环境、相通的价值理念、相向的愿景目标等等。这些都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只有把这些共同点找准了,才能弥合其他方面的差异。正像习近平主席所言:“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
民心相通参与主体多元,需要形成合力。民心相通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不可能独立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间交流活动之外。各参与主体必须拧成一股绳,主动打造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氛围。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把准政策方向,规范协调外交互动、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明互鉴、民族宗教互敬等各个条线的行动,防止政出多门。另一方面,民心相通的源头和归宿在民间,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民间力量,调动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接地气、连民心的优势,开展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民间往来,避免政府“唱独角戏”。
民心相通涉及点多面广,需要精耕细作。民心相通建设覆盖的领域多、范围广、任务重,绝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同时民心相通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更非易事。需要细水长流、水滴石穿、润物无声、久久为功。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落地过程中,如果民意基础不够牢固,可以适当放慢节奏,进一步完善规划,做好宣传,逐步争取民意支持。新形势下,在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可适当向民心相通建设倾斜,充分发挥其潜力,使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动能和新亮点。
第三,华侨华人在促进民心相通上大有可为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调研时,肯定了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80%以上的侨商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既懂中国又懂住在国;既熟悉两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政治历史、风土人情,明晰两国政府和民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又了解中外文化、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作用,应该也必须大有可为。
华侨华人在夯实民心相通物质基础上大有可为。华侨华人70%以上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在经济领域耕耘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可以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融通中外优势,加强与相关央企对接合作,参与住在国“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高与当地利益攸关方的契合度,促使项目更好地惠及当地民众,增强当地民众的获得感,有效规避当地法律法规、宗教禁忌风险,为中国企业维护自身权利提供方便和支持。建议政府着手建立连接中国企业与沿线重点华侨华人的沟通合作平台,也帮助华商提高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力。海外华商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助力中外民心相通,比如:2017年至今,我作为“一带一路光明行”活动主要捐助者之一,先后两次前往缅甸,帮助当地10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去年疫情暴发之初,我们旗下的金恒丰科技集团利用2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运营经验,紧急转产口罩和口罩机,45天内生产了500台口罩机,最高峰时日产口罩800万片,疫情期间捐赠物资和现金120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捐赠给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疫情过后,我们回归主业,通过涉侨部门将90台口罩制造设备捐赠给了斯里兰卡。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上个月专程赴济南表示感谢,在我们的撮合之下,与济南市就开展教育、农产品商贸、直航等问题达成许多共识,使民心相通的成果转化为了“四通”的直接助力,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华侨华人在丰富民心相通文化内涵上大有可为。华侨华人可以民间的方式、以“当事人”的身份,给当地民众“亲切感、信任感”,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中国,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认知中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做主流社会的工作,以住在国公共舆论运作规则,运用各群体听得懂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精髓和世界意义,展示当代中国的进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当地政要的工作,通过邀请出席活动、帮助联系到中国参观访问等方式,借助政要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建议中国政府可针对华侨华人开展中国精神、中国理念国际传播培训,培养对外宣介骨干,提高华侨华人的对外传播能力,涵养民心相通人脉。同时,进一步放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签证政策和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政策,大力吸引沿线国家民众来华考察访问、工作生活。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
侨联概况
我要投稿
我要咨询